2023年《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2023年)

| 来源:网友投稿

《千米、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一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如何让学生体验一千米有多长,在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2023年)

《千米、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一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节课如何让学生体验一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让学生以此估计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介绍人一小时大约能走三千米,以此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如果你们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呢?请两个学生分别走一走,看看需要多少步;再来看看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看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走了大约两分钟。然后根据所走的步数,估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几个100是一千。

  这节课的教学,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试讲。一个班只是让学生感受了一百米大约走多久,要用许多步,由此类推出一千米是更长的。而另一个班,我给了差不多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在一百米的跑道上来回走了五次,大约用了十五分钟多些,当然有部分同学走得较快,大约都是十八分钟左右就走完了。当我提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想想一千米那是有多长呀”,前一个班的小朋友说“应该很长”“应该比一百米长多了”。后一个班的小朋友在我提出问题后,他们的回答是“真是很长”“十分的长”“真是比一百米长多了”“一百米真是太短了”。

  前面的班因为只是估计,因此用不肯定的语言去描述,而后一个班因为体验过,所以用了肯定的语言去描述。再对比此单元的测试结果,在一道选择单位填空的题上,“隧道长大约480()”,这题上,前一个班答错的人是比后一个班多的。但在学生实际情况上,前一个班的学生生活经验相对于后一个班是较丰富的,因而在教学上,我才让后一个班的学生亲身体验。由此说明,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时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能给他们较深的印象。

《千米、米》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三毛乐园、秦山大厦、一号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秦山大厦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秦山大厦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学生还能通过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联想到从学校到南门广场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米》教学反思3

  看着眼前的这份教案,很容易发现它与其他教案的不同,因为修改的痕迹特别多,也写得特别详细。的确,当知道有人来听课时,准备得会更充分。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迫使自己对课做深入的思考。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校最里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一圈,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为了知道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数步子和计时间两种方法实际走一走,从中我也体会一下1千米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此外,我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学校周围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解它们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说明:在试上时,有孩子猜测学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于我也不知道有多远,不好判断。后来有老师提醒我,可以在电子地图上量距离,这让我豁然开朗。)

  上课的流程分为四个部分:一、复习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交流和观察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让学生体会在计量路程或铁路、公路、河流等比较长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三、认识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长,再了解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四、巩固练习。以书上的练习为主,补充了一些判断题。最后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节课上得还算顺畅,只是最后有关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没有来得急介绍。

  课后,听课教师对我的课进行评析,让我对这节课和自己教学本身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和反思,总结如下:

  1、要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出示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要指导孩子去观察图中关键的信息。因为一幅图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比较多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提示,可以让孩子迅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2、学会引领学生的思维。在让学生猜测从学校门口出发走到哪里是1千米时,有孩子说从校门口到南京图书馆大约是1千米(实际上只有400米左右)。当时,我否定了他的猜测,再请别的孩子猜。后来几个孩子都没猜出来,最后由我揭晓了答案。其实,当第一个孩子猜完之后,可以接着他的话,继续问:“到南京图书馆大约是400米,还要往前走600米,那会到哪儿?”这样一说,会给后面猜测的同学提供了一些线索,更容易猜出来了。并且,这样问,更能激发他们去思考,他们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3、尽可能增加体验的过程。在介绍估计1千米的方法时,由于孩子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所以对20xx步有多长没有概念。可以在课上请一个孩子实际跨一步,估计有多长,再实际量一量。然后再让他走10步,看看有多长。经过这些活动,再去想象20xx步有多长可能会好一些。

  4、多给孩子一些说的机会。当孩子说得不够好时,我总是急于帮他补充,或者干脆自己示范,其实可以再请其他孩子补充的。当补充得差不多了或出现困难时,再讲也不迟。总结之后,再请一些孩子说一说,从而满足不同认知水*的孩子的认知需要。

  5、加强对孩子的激励。在整节课中,对孩子的激励还嫌少。还要多鼓励孩子,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上完,感觉自己教的痕迹比较重,因为在上课得时候,脑子里会总想着教案,希望孩子能按着自己设计得思路走下去,觉得这样上得会比较塌实。如果按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很怕自己会收不回来,或者出现无法应付的情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在这方面会做得好一些吧。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1

  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20xx*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2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3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方厘米到*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方厘米、一*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方千米就是1*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4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内容设计起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

  《认识*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和常见*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或“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2.过渡自然。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进而探究*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3.感受“1*方千米有多大”的设计,教学素材就在学生的身边,具有情感化和生活化。

  “1*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4.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去比较、感受一下世界国家领土排名前三位和领土最小的国家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再现新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方米与*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5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6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因此课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当谈到“1*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

  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7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方千米?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方千米、公顷、*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8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1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2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 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学生体会不到1公顷和1*方千米的大小,究其原因学生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学生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学生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方千米?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方千米、公顷、*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3

  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20xx*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4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方厘米到*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方千米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太大,尽管我说了南到大润发,北到文峰大世界,西到通掘路,这样大的范围差不多是一*方千米。但孩子们只有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这些也不太了解。而且书上的例题虽然有配图,但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感知: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到底有多大。所以,这样说来,竟是我疏忽了。但这样大的面积,我可以怎么做呢?

  一*方厘米、一*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方千米就是1*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5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6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内容设计起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

  《认识*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和常见*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或“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2.过渡自然。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方千米”,进而探究*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3.感受“1*方千米有多大”的设计,教学素材就在学生的身边,具有情感化和生活化。

  “1*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4.利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去比较、感受一下世界国家领土排名前三位和领土最小的国家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再现新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方米与*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7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因此课上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当谈到“1*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

  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认识*方千米》教学反思8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三毛乐园、秦山大厦、一号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秦山大厦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秦山大厦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学生还能通过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联想到从学校到南门广场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上《千米(公里)的认识》一课有感: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认真仔细观察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老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我就告诉他们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得出: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着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体质选择跑步或者走行,体验一下一千米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们观察书上介绍的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考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下来,大家都很轻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把开心给孩子,你会更开心!上好每一节课,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幸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测量”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针对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标尺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 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 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 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26-P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

  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4.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完成练习六有代表性的题目。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的“可视性”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2.注重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千米和米的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出“千米”

  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教师伸出四根手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

  3.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吗?(学生动手比划)

  4.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四兄弟,那么拇指峰上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

  预设 生1: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2:100米的路,要走10次。

  生3: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2000步。

  生4:绕200米的操场走5圈。

  生5: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2.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的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3)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逐步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1.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符号km表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摩托车的表盘上等)

  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出示课件)

  (1)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全长约6671千米。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引导学生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三毛乐园、秦山大厦、一号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秦山大厦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秦山大厦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学生还能通过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联想到从学校到南门广场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成功的地方:

  本节课所要接触的千米,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相比较前面所学的毫米来说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应该是经常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课前了解,发现有的学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在路程很远的时候用,有的学生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过等,应该说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比较早,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当然相比较与其它几个长度单位来说,离学生的“可视性”的体悟和自身感受的经验比较远,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单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在学习时,首先利用学生手中的工具复习前面学过的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操场,因为学生知道操场一圈是400米,先让学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离,然后让学生走两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进行感受1000米的距离,同时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时学生能马上意会到比较远的距离要用到千米,同时也能很快的使学生联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等,这样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通过之间的亲身体验印象会更加深刻。然后再接着教学与米的关系,以及单位间的换算训练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及对策:

  千米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中慢慢掌握,还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千米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建立这一观念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这么抽象的一个长度单位,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那是很难想像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凭空想像,那是非常难达到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这需要很多的实际例子,而且要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大的。当然,学生也并非对此一无所知,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除此之外,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时内容的关注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方面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的谨慎。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2000*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方米、公顷和*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3篇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2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学生比较生疏,在教学第八单元单元的时候,感觉这个东西是教不会的,所以1公顷的认识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主,根据一定的推测,来感悟1公顷的大小,公顷和*方千米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1公顷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体现在填空的时候,遇到“故宫的面积大约是40()”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填写*方千米,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现在总结如下。

  一、区分好“公顷”和“*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较大这两个词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0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

  相对于1*方米而言,公顷是较大的单位,它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的,这个时候需要给孩子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有别于“*方米”的,所以有1公顷=10000*方米,因为特殊所以进率是10000,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对的,较大也是相对的,因为是相对来说,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会出现混乱,自然会体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该填写公顷还是*方千米了,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标准,教学反思《公顷和*方千米的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这个标准是困难的,尤其是“*方千米”的标准,个人以为应该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市”的基础之上,给学生这个标准之后,再让学生去感悟何时用*方千米何时用公顷则有些好转。在一般的情况下,“较大”用公顷,“大”用*方千米,这样的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二、在活动体验中建立地级单位的概念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用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

《公顷*方千米》教学反思3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3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具体表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情景导入新知

  媒体播放:小明一家人坐车从重庆站出发上高速公路,路边的里程碑显示:重庆成都340 km

  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明问妈妈:340 km是什么意思?

  教师: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340 km是340千米的意思。

  学生:我知道340 km就是340公里的意思。

  学生:它表示重庆到成都的距离是340千米。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你们还想知道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吗?这节课,让我们和小明一起具体地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三、探究新知识

  1、认识用"千米"作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这节课前,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米"。

  教师讲述:如果重庆到成都的路程用"米"作单位就是340000米,(板书:340000米)这个数多大呀,不大方便我们记忆。因此,人们又采用了一种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1)教师说明: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

  (2)活动1:学习例1,感知1千米的长度。

  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先将8个学生站成一排,告诉学生:这8个学生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就是10米。请你们推算一下,如果是80个人站成一排,有多长?800个人呢?

  学生:我猜80个人站成一排,可能有95米吧。

  学生:估计一下,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长100米。

  学生:我推测,如果是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左右。

  学生:哇,800个人好多哟!1000米好长啊!

  教师小结指出:如果8岁左右的小朋友站在一起,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长。学生初步想象了1000米有多长。

  (3)活动2:学习例2,体验1千米有多长。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提供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作好记载。

  方案1:先用卷尺测量教室长()米,同学们沿着长走,数出共走()步,走()个教室长1000米,一共走()步是1000米。

  方案2:先测量教学楼长()米,()幢教学楼长1000米,沿着教学楼长走,一共走()步,用了()分,推算1000米要走()步,用()分。

  方案3:沿着学校操场400米的跑道跑1圈用了()分,跑两圈用了()分,跑1000米是()圈,用了()分。

  方案4:测量学校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长()米,如果按同样的距离,1000米可以种()棵树。

  学生自由选择方案,活动时间8分,然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教室长10米,我走了15步,100个10米是1000米,如果走1000米大约要走1500步。

  学生2:我们组量得教学楼长100米,10个教学楼长是1000米,大约要走1750步,应该走20分。

  学生3:我们组的张浩同学沿着跑道跑1圈大约用了3分,跑两圈半应该是1000米,估计要跑8分左右。

  学生4:我们测得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200个5米就是1000米。所以按同样的距离种树,可以种200棵。

  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评判、争论。

  (4)教师小结:1000米=1千米(公里),并板书。

  3、认识千米的字母表示方法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米 分米 厘米m dm cm

  教师:你们知道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略)

  教师:对。"千米"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所以1 km=1000 m。

  板书:1 km=1000 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千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和走100米要几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长度。

  2、填空:2米 =( )分米 60厘米 =( )分米

  300厘米 =( )米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单人书桌的长度是60( )。

  ②深圳国贸大厦的高度是160( )。

  ③有一项田径比赛是200( )跑。

  4、[课件出示*地图]:

  ①请同学们找到首都的位置,再找到我们省会的位置,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课件演示闪动的铁路]这段长1651( ),你知道填什么长度单位?还能用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吗?

  计量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所以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为1651千米。

  ②让我们再去欣赏北国冰城的景象吧![课件同时出现哈尔滨冰雕图片]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这个单位由学生说)。

  ③你还想到美丽的春城去参观世博会吗?[课件出现世博会图片]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这个单位也由学生说)。

  5、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揭示课题)。

  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千米的应用。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建立“千米”观念:

  我们现在知道“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大吗?(大!)

  刚才我们从地图上认识了“千米”,那现实生活中,1千米到有多长呢?

  上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根据这道公式,

  a、出示画面讨论一下问题: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思考:1千米到底有多长?

  提出问题:谁能用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来回走一次就是200米,那么来回走几次就是1000米?(5次)

  你们都已记下自己走100米路的时间,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找一找,从学校出发到哪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的路呢?(从学校到……)你还知道哪段路程也是1千米左右?(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跑5圈是1千米左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B、出示几组常规画面,强化“千米”概念。

  ①*每小时可行5千米。

  ②自行车1小时可行15千米。

  ③公共汽车1小时可行40千米,小学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

  ④火车1小时可行驶80千米。

  ⑤飞机1小时可飞行700千米。

  2、学会米与千米的换算:

  (1)、例1教学:2千米 =( )米 2千米500米 =( )米

  ①想:你会推算上面两题吗?尝试做一做,再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②反馈:(指名回答)2千米 =20xx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xx米;

  2千米500米 =2500米,因为2千米是20xx米,加上500米,就是2500米。

  ③练习:3千米 =( )米 8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 )米

  3千米25米 =( )米

  做后,把方法说给同桌听。

  (2)、例2教学:4000米 =( )千米 4350米 =( )千米( )米

  ①你再来试着做一做,再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②反馈:4000米 =4千米,因为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4千米350米,因为4350米可以分为4000米与350米,4000米是

  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③练习:6000米 =( )千米

  2400米 =( )千米( )米 全体同学自由说推算过程。

  7005米 =( )千米( )米

  (3)、自学课本P84-85。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智慧宫去闯一闯,只有动脑筋,开了金银锁,你

  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准备好了吗?

  (1) 银锁题:

  1、练一练2,填数轴。

  2、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珠海到广州距离151( ) 数学课本厚( )

  学校操场长250( ) *3小时行15( )。

  3、在 里填上“>”、“<”或“=”。

  20xx米Ο3千米 5千米20米Ο5020米

  4100米Ο4千米 8千米Ο8006米

  (2)、金锁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

  ②1千米又叫1公里。 ( )

  ③跑道长400千米。 ( )

  ④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

  2、把下面的速度与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T3

  3、改错题:

  小明的日记

  20xx年4月1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丛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10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叮叮,叮叮问:“小明,上那里去?”我说:“去江心屿放风筝。” 叮叮说:“石坦巷离江心屿很近,才3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你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3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找到了哪些有关千米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一起去真实体验i千米。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例如:长江全长6397千米,黄河全长5464公里,地球与太阳的*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地球的*均半径约6371千米……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

  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

  (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走、跑,真真实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想一想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大约是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

  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8)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关于千米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的,而千米对小学生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能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武汉到北京的距离等等。

  在学习《了解千米》之前,利用体育课之便,我让学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计要几分钟,然后又让他们绕学校操场跑一圈,回来告诉他们一圈是200米,几圈是一千米?然后,让学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学生通过课前的铺垫,已经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但老师仅停留于此,没有想到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知识构建和记忆,如果问学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记住1千米=1000米?你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对知识的把握和构建。

  课前让学生走一走1千米,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可以说这个课前体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饭后随家人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课, 实际测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大部分学生能在能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有个别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在室外上数学课感觉很新鲜,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就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在课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和要求,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说明“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

  本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

  在上课伊始,我便带着学生站在能够看到学校跑道全景的教学楼上进行整体观察,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给他们记时,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好一个铺垫。

  回到教室汇报时,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由于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走1千米”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时间,估计出走1千米大约需要花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形象的感知。

  为了帮组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为学生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实例:每两个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1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千米。

  在经过这样的教学之后,我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还有个别学生还是需要亲自引导他实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三毛乐园、秦山大厦、一号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秦山大厦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秦山大厦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学生还能通过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联想到从学校到南门广场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通过尺子去测量,但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测量的难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橡皮擦4( ),学校跑道一圈长400( ),东莞到广州的距离大约是70( ),回顾知识,并引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接着,我通过三处设疑:“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更好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以后应增设这样环节,从学生最熟悉事物出发,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1.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

  距离的感知:

  ①感受并目测100米,建立10个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②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③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过与学生身边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个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这样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过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时间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钟左右,估计一下,走1千米大约走多少时间?

  不足:由于只让学生感受200米,课后应该让学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

  2.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在制作时,通过百度地图,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嘉荣商场直线距离大约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线图制造成录像,学生会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

  对于这类概念建立课型,自己更努力:

  1.课前感受要有规划,够充分。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活动要做到有条理,学生才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

  2.整个过程,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千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有的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上《千米(公里)的认识》一课有感: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开心,孩子们都不愿下课了。首先我让孩子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同学们答得很快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我再让他们用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几乎全部同学都能有手势表示这些长度;再来一个抢答有关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这时候进入新课,让孩子们认真仔细观察第七页的主题图,在图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的长度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体验一千米,课前我已经向体育老师了解了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大约有200米。我就告诉他们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得出:一圈是200米,两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着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体质选择跑步或者走行,体验一下一千米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们观察书上介绍的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考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了解1千米和1000米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整节课下来,大家都很轻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的一点体会就是:把开心给孩子,你会更开心!上好每一节课,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幸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小学数学千米和吨的教案

小学数学千米和吨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和光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 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推荐访问:千米 反思 教学 《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 《千米 米》教学反思1 千米的教学反思

【2023年《千米、米》教学反思3篇(2023年)】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6篇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篇1一天早上,小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饭。她三下五除二将米粥扒完,又一口气吃了三个热气腾腾的馒头

  • 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11篇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篇1在学校运动会开始前夕,我们先搞一次班级趣味运动会,在为运动会热身的同时,让同学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 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7篇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篇1在我们家,家风是艰苦朴素,这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艰苦朴素的家风意味着吃苦耐

  •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8篇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1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2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6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篇1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

  • 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4篇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高一(1)班人数xx人,男生女生各占一半,刚好平衡。中午

  • 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3篇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带着春天的气息,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这个讲台上。我

  • 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4篇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篇1一、平安工作:1、执行门接送卡接送制度,请家长按要求在接送孩子时必需拿卡,才

  • 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9篇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篇1各位来宾、赵法箴院士,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工作会议,也很高兴

  •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4篇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1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2各位领导、家长:感谢你们放下繁重的工作和我们的宝贝儿们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