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2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3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习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探索性很强的数学课,是让学生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利用该规律使有关除法简便,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具体)-----概括(抽象)-----应用(实际)的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能辅助学生做好这两个飞跃,久而久之就教会了学生“学数学的方法”做到了“授之以渔”。基于这一认识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开放度很大的学习活动,设计了适宜于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活动。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分桃子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学生在故事中发现问题,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索。

  2、创设探究空间,引发探索。

  学生发现问题,老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去构建,去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数学做数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总结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等形式下完成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6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习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7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8

  今天课一开始,我先复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而后再提出今天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来研究商的规律。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商不变的规律。我抓了了问:那么商不变规律究竟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嗫嗫不知如何表达。于是我说: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吧。

  一、给出一个模式

  出示了书本例题的题目,是8400÷40=210.我接着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一个数,商会怎么样。看到学生明显没有明白题目的意思,为了避免学生探究的时候漫然无目的,我给了一个示范,是

  8400÷40=210.

  (8400÷4)÷(400÷4)

  =2100÷100

  =210

  得出商没有发出改变。

  接着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模式自己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一个数。学生有了模式,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探究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到最后,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总结商不变规律的时候,语言都是十分流畅的。

  往往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要求,不知道题目如何去下手时, 那么,这时候就让我们给出一个模式,规范他们的思维过程,规范他们的探究道路。

  二、适时的比较,明确一些难点。

  这是一个教学环节:

  师:商不变规律是什么?谁来表达一下。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上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小黑板出示书本的定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问: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多了0不变。

  师:为什么要把0排除在外呢?

  相机说明0:0乘任何数都得0,而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商不变规律在碰上0时无效。

  0除外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不会太注意,但这的确是一个要提醒学生的地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总结了商不变规律之后,应该说总结得还是很到位的,我顺势出示书本上的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语言与书本上的语言进行比较,并说明0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观察、比较、分析、运用过程中,学生们也都对0除外这一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表象,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体悟了一把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慎密性。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9

  “商的变化规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

  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习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应多联系生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计算题本来就比较枯燥,让学生仅仅凭借三组枯燥的计算题来掌握较容易混淆的商变化规律,难度可见一般。教师除了分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外,更应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形象易懂,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的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

  二、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三、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练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

  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3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习了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简算,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由于在第一单元学习“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填表、提问引导学习发现规律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上课时,我改变了一下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几道口算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口算时发现一个问题: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怎么商不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发现规律。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一下有没有商变化的情况,通过检验,使他们确信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是不变的。

  本节课虽然在设计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备课时不够充分,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引入时的材料不够充分。

  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道题16÷8=让学生口算。接着又呈现了6道除法算式,让大家口算:(1)48÷24(2)80÷40(3)160÷80(4)96÷48(5)64÷32(6)8÷4从这6道题不难发现,前5道题同16÷8比较,都是扩大几倍,而只有第6题是缩小的情况。因此学生在发现缩小几倍的规律概括的不是很好。既然是发现规律,就应该从多个材料中去找相同的地方。如果多出示一些口算题,这里面多数是商是2的,还有几道不是得2的,其中商2的口算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尽可能多一些。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接着再探究商都是2的这些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二、小组合作安排得不够恰当。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在本节课上,出示6道商是2的除法算式,然后小组内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结果,我发现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还在悄悄说话,还有的小组内的同学各写各的。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主动参与,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在练习的设计上,创设的情境还不够。

  在教学完“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400÷25=(400×4)÷(25×4)=1600÷100=16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应用了什么规律来计算的,接着又出示了两道题:(1)800÷25(2)625÷25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并不会利用这个规律来算。如果把400÷25这道题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如我校参加大型腰鼓比赛的学生有400人,其中25人站成一行,你们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行?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在笔算的基础上,再出示简便算法,学生一定会更容易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 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初步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断定是不会出现异常情况的,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发现多数学生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整十或整百的倍数来验证。我提示他们也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2倍、3倍等等。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没想到特殊的情况发生了。

  当我问学生“谁有新发现”时,立刻有两个女生惊喜地说道:老师,我发现了,商真的变了!我想,肯定是他们弄错了,于是故意好奇地反问道:是吗?并把他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很快被其他学生推翻了,而第二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却让大家顿时陷入了困惑之中。

  她所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6÷5=1……1

  12÷10=1……2

  18÷15=1……3

  看到这样的算式,有的学生说:商真的变了啊!有的学生带着怀疑的口吻说:商不变的规律不成立?也有学生猜测道:商不变的规律只适合没有余数的除法。我故意装作不懂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如果把商变成小数就一样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提醒了大家。经过计算,这几道题的商都是1。2,学生们也立刻打消了疑虑。于是我又指着上面三个算式问:那这些算式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算式。我提示道:商和余数的意思相同吗?学生又立刻争论起来。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商和余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些算式的商没有变,都是1,只是余数变了,还是符合商不变的规律的。

  虽然这个女生的发现最终不成立,但是我还是表扬了她,正是她举的例子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让大家明白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广泛性。同时我也看见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孩子的思维有多活跃!

  这节“商不变的规律”我虽然教了多次,但是唯独这次让我终生难忘。一节课,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地完成任务固然好,但是像今天这样的课堂虽然出乎意料,却比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课堂带来了变化,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从没有过的惊喜!我喜欢新课程,喜欢新课堂,喜欢这些活泼、聪明的学生们!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6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7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习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8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的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

  二、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三、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练习,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1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顺利,主要是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从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入手,再引出研究除法中的一些规律。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先让学生口算100÷50,然后让学生依据这道题,写出一些相关的除法算式,我把学生说的算式写成了两列,一列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另一列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每道题观察与100÷50有何变化,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其他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与书本概括的有何不同时,都能发现“0除外”,但是问及其为什么加上这句话时就无语了,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课本“想想做做”的四道题只完成了三道,关键是前面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所用的时间太多了。总的感觉,今天的课死气沉沉的,只有几个同学在发言,即使有些同学发言了,也说不完整,是不是*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得不够,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是否要改进,这个值得我去好好思考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2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习了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简算,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由于在第一单元学习“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填表、提问引导学习发现规律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上课时,我改变了一下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几道口算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口算时发现一个问题: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怎么商不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发现规律。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一下有没有商变化的情况,通过检验,使他们确信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是不变的。

  本节课虽然在设计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备课时不够充分,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引入时的材料不够充分。

  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道题16÷8=让学生口算。接着又呈现了6道除法算式,让大家口算:(1)48÷24(2)80÷40(3)160÷80(4)96÷48(5)64÷32(6)8÷4从这6道题不难发现,前5道题同16÷8比较,都是扩大几倍,而只有第6题是缩小的情况。因此学生在发现缩小几倍的规律概括的不是很好。既然是发现规律,就应该从多个材料中去找相同的地方。如果多出示一些口算题,这里面多数是商是2的,还有几道不是得2的,其中商2的口算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尽可能多一些。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接着再探究商都是2的这些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二、小组合作安排得不够恰当。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在本节课上,出示6道商是2的除法算式,然后小组内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结果,我发现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还在悄悄说话,还有的小组内的同学各写各的。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主动参与,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在练习的设计上,创设的情境还不够。

  在教学完“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400÷25=(400×4)÷(25×4)=1600÷100=16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应用了什么规律来计算的,接着又出示了两道题:(1)800÷25(2)625÷25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并不会利用这个规律来算。如果把400÷25这道题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如我校参加大型腰鼓比赛的学生有400人,其中25人站成一行,你们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行?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在笔算的基础上,再出示简便算法,学生一定会更容易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只是“观众”没有参与的欲望,还有的学生只说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更别说提出建议和意见了。还得进一步明确每一小组成员的职责,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可做,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时间长处理的不好,由于新知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量不多。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总感觉回答问题就是一部分孩子的“接力游戏”,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4

  第一个班级纪律实在是太糟糕,当一个老师要管理班级纪律的时候,她的课堂进度自然会慢下来。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反思,我把重点放在了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以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上,这样讲过去大部分人都觉得内容过于深奥,一个班只有少部分人能跟上来。

  我这节课,将商不变变成次要,而把那些变成了重点,而很明显,我的重点并未突破,而且将课程内容偏题了。

  其实,商不变的规律对基础好的孩子是很容易掌握的,但是对基础差的孩子,我今天这节课显然难度过大!这是我对学情不了解的缘故。

  明日一堂课,只有再上一堂练习课,巩固今天学的三个规律。

  其实一堂课,当孩子懂的时候,老师是能感觉出来的,当孩子不懂的时候,就是老师的错了。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 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

  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7

  一、教材分析:

  “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本小节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探求新知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入手,探索怎样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待提高: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的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

  二、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三、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内化。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8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习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0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初步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断定是不会出现异常情况的,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发现多数学生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整十或整百的倍数来验证。我提示他们也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2倍、3倍等等。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没想到特殊的情况发生了。

  当我问学生“谁有新发现”时,立刻有两个女生惊喜地说道:老师,我发现了,商真的变了!我想,肯定是他们弄错了,于是故意好奇地反问道:是吗?并把他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很快被其他学生推翻了,而第二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却让大家顿时陷入了困惑之中。

  她所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6÷5=1……1

  12÷10=1……2

  18÷15=1……3

  看到这样的算式,有的学生说:商真的变了啊!有的学生带着怀疑的口吻说:商不变的规律不成立?也有学生猜测道:商不变的规律只适合没有余数的除法。我故意装作不懂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如果把商变成小数就一样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提醒了大家。经过计算,这几道题的商都是1。2,学生们也立刻打消了疑虑。于是我又指着上面三个算式问:那这些算式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算式。我提示道:商和余数的意思相同吗?学生又立刻争论起来。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商和余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些算式的商没有变,都是1,只是余数变了,还是符合商不变的规律的。

  虽然这个女生的发现最终不成立,但是我还是表扬了她,正是她举的例子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让大家明白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广泛性。同时我也看见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孩子的思维有多活跃!

  这节“商不变的规律”我虽然教了多次,但是唯独这次让我终生难忘。一节课,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地完成任务固然好,但是像今天这样的课堂虽然出乎意料,却比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课堂带来了变化,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从没有过的惊喜!我喜欢新课程,喜欢新课堂,喜欢这些活泼、聪明的学生们!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的课上得很不顺利,主要是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从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入手,再引出研究除法中的一些规律。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先让学生口算100÷50,然后让学生依据这道题,写出一些相关的除法算式,我把学生说的算式写成了两列,一列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另一列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每道题观察与100÷50有何变化,只有个别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其他学生不会组织自己的语言,好不容易说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比较与书本概括的有何不同时,都能发现“0除外”,但是问及其为什么加上这句话时就无语了,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

  课本“想想做做”的四道题只完成了三道,关键是前面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所用的时间太多了。总的感觉,今天的课死气沉沉的,只有几个同学在发言,即使有些同学发言了,也说不完整,是不是*时我让学生练习表达得不够,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是否要改进,这个值得我去好好思考的。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4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一、巧妙设计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带来了学生爱吃的糖,一下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都想分到更多的糖,都选择了6000块糖,当翻牌儿后,有的孩子认为6000块多,有的孩子认为300人比3000人少,当孩子们细心观察后发现其实每一种分法的结果是一样多的。一个巧妙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孩子们发现自己中计了,我疑惑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6÷3=2、60÷30=2、600÷300=2、600÷300=2”。就这样,本节课研究的四个算式让孩子们说了出来。我接着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我热情地鼓励同学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团结合作,一定可以找到奥秘所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这些算式的变化过程,这时,老师追问:“那么要想商不变,只能乘或除以10、100、1000吗?”同学们心领神会,拿起笔,用不同的算式开始了验证。验证之后,在大家不断的补充、修改、完善下,同学们自己总结了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引起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同学自己发现、探讨,自己来解决疑问,在这种不断的提问、解答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进一步理解,更增加了学生之间高水*思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大家学习探讨的天地,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是愉快的。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同学们掌握了商不变性质,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有趣的练习。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找朋友”这个环节,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没玩尽性,我打算在练习课上再带孩子们玩一玩,从而加深对商不变规律的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2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

  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只是“观众”没有参与的欲望,还有的学生只说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更别说提出建议和意见了。还得进一步明确每一小组成员的职责,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可做,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时间长处理的不好,由于新知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量不多。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总感觉回答问题就是一部分孩子的“接力游戏”,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初步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商不变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断定是不会出现异常情况的,于是我像往常一样巡视着,发现多数学生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整十或整百的倍数来验证。我提示他们也可以同时扩大或缩小2倍、3倍等等。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扩大验证的范围,没想到特殊的情况发生了。

  当我问学生“谁有新发现”时,立刻有两个女生惊喜地说道:老师,我发现了,商真的变了!我想,肯定是他们弄错了,于是故意好奇地反问道:是吗?并把他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很快被其他学生推翻了,而第二个女生所举的例子却让大家顿时陷入了困惑之中。

  她所举的例子是这样的:

  6÷5=1……1

  12÷10=1……2

  18÷15=1……3

  看到这样的算式,有的学生说:商真的变了啊!有的学生带着怀疑的口吻说:商不变的规律不成立?也有学生猜测道:商不变的规律只适合没有余数的除法。我故意装作不懂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如果把商变成小数就一样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提醒了大家。经过计算,这几道题的商都是1。2,学生们也立刻打消了疑虑。于是我又指着上面三个算式问:那这些算式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都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算式。我提示道:商和余数的意思相同吗?学生又立刻争论起来。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商和余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些算式的商没有变,都是1,只是余数变了,还是符合商不变的规律的。

  虽然这个女生的发现最终不成立,但是我还是表扬了她,正是她举的例子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让大家明白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广泛性。同时我也看见孩子的潜力有多大,孩子的思维有多活跃!

  这节“商不变的规律”我虽然教了多次,但是唯独这次让我终生难忘。一节课,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地完成任务固然好,但是像今天这样的课堂虽然出乎意料,却比顺顺利利地完成任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课堂带来了变化,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从没有过的惊喜!我喜欢新课程,喜欢新课堂,喜欢这些活泼、聪明的学生们!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分析:

  “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本小节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探求新知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入手,探索怎样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待提高: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的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

  二、课堂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三、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多种形式、有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内化。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7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8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为后面利用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教材上很简单,就一个例题从中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那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先出示100÷50=2,再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把学生写的算式分两块板书出来.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第一道有什么联系?一开始,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时不是太好.我再适当引导了一下,这样学生观察变得有序了,思考也有了方向.通进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再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大部分学生初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追问了一句:那么,在其他除法式题中是否也成立呢?于是再出示书上的例题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最后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结论的严谨性.后面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灵活运用.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0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习了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之后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进行简算,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由于在第一单元学习“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填表、提问引导学习发现规律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上课时,我改变了一下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几道口算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口算时发现一个问题: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怎么商不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发现规律。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一下有没有商变化的情况,通过检验,使他们确信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是不变的。

  本节课虽然在设计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备课时不够充分,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引入时的材料不够充分。

  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道题16÷8=让学生口算。接着又呈现了6道除法算式,让大家口算:(1)48÷24(2)80÷40(3)160÷80(4)96÷48(5)64÷32(6)8÷4从这6道题不难发现,前5道题同16÷8比较,都是扩大几倍,而只有第6题是缩小的情况。因此学生在发现缩小几倍的规律概括的不是很好。既然是发现规律,就应该从多个材料中去找相同的地方。如果多出示一些口算题,这里面多数是商是2的,还有几道不是得2的,其中商2的口算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尽可能多一些。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接着再探究商都是2的这些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二、小组合作安排得不够恰当。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在本节课上,出示6道商是2的除法算式,然后小组内讨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结果,我发现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学生还在悄悄说话,还有的小组内的同学各写各的。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主动参与,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在练习的设计上,创设的情境还不够。

  在教学完“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400÷25=(400×4)÷(25×4)=1600÷100=16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应用了什么规律来计算的,接着又出示了两道题:(1)800÷25(2)625÷25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并不会利用这个规律来算。如果把400÷25这道题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如我校参加大型腰鼓比赛的学生有400人,其中25人站成一行,你们能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行?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在笔算的基础上,再出示简便算法,学生一定会更容易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1

  《商不变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以及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规律和应用商不变规律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笔算进行简算。我在这节课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效果不错。课堂上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并通过尝试练习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如: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从大胆设想规律的用途到——验证,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因此我非常重视和期待生成的过程。在观察4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时,我预设了3 个阶段----1、末尾0多少的变化;2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同桌探讨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和验证的学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现、理解和掌握了商不变的规律,最重要的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相信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学生会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正所谓:积硅步,至千里!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3

  一、直入主题

  最初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猴王分桃”的教学情境,但我认为教学情境比较老化,同时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放到一个的学习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位置,所设计的问题也同样显得“泛”而不“精”,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难以实质性地触到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上去;因此,决定将“猴王分桃”的故事放入发散思维的环节中,直接从计算引入课题。

  这样的引入,学生能直接切入主题,并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隐含在算式中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时,不对学生的发现加以限制,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验证、反思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肯定自己的成功,发现自己的不足,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核心,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二、引导总结

  在总结规律的时候,不是急于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发现的规律,写出一组商不变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的真正含义和思考怎样把规律所蕴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写算式并没有泛泛而写,而是老师写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变化的规律,又能更好地在汇报活动中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样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思想

  整个教学活动,贯穿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方法以及数学里的不完全归纳法等数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等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感受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个班级纪律实在是太糟糕,当一个老师要管理班级纪律的时候,她的课堂进度自然会慢下来。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反思,我把重点放在了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以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上,这样讲过去大部分人都觉得内容过于深奥,一个班只有少部分人能跟上来。

  我这节课,将商不变变成次要,而把那些变成了重点,而很明显,我的重点并未突破,而且将课程内容偏题了。

  其实,商不变的规律对基础好的孩子是很容易掌握的,但是对基础差的孩子,我今天这节课显然难度过大!这是我对学情不了解的缘故。

  明日一堂课,只有再上一堂练习课,巩固今天学的三个规律。

  其实一堂课,当孩子懂的时候,老师是能感觉出来的,当孩子不懂的时候,就是老师的错了。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10篇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个别习题学生掌握地好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一做综合习题就犯糊涂。但总的来说,学生掌握地较好。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2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这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例题的要求,并顺着思路往下想。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画图法,列举法,计算法)同时还尝试练习了“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从课堂上学生汇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自学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学生不但自己解决了以上要求的几道题,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大胆展示不同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归纳。同时教师在练习设计纸上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参与的热情,学生纷纷以组为中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亲自动手操作,与组员合作交流,以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对学生的解法提出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

  三、课堂效率高

  由于课前自学中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的规律,课堂上主要是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因此,课堂上的练习充分,学生基本掌握,课后作业也基本上当堂完成了。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

  1、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还不够多,有的学生想回答也不敢举手,怕自己说不好。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老师提问的学生面不够广。今后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急于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对学困生的反馈、帮助做得还不够。由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长,课堂效率是否不必强求提高。可以留一、二道题于课后完成,最后都能够让多名学生说说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4、针对性不够突出。这节课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为主,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明确。江山野先生指出:“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课前预习了,就应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怎样更好地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可以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中得到解决?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重点。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3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当我一出示例题的"情景图后,就有个别学生就把乘法算式脱口而出,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列式?”时,学生无语。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和画图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并发现一些规律,至于“用乘法计算”,教师不能急于提出,针对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并结合乘法的意义,表达两种思考方法:一种是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顶帽子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共有2×3=6(种);另一种是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现在有3个木偶就有3个2种搭配,共有3×2=6(种)。然后学生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了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和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的关系,学生经历了“实践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指导学生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多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课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纸上画,再涂色)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时方法多样:有用实物的、画图的、有连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按顺序搭配,及连线时图形的摆放位置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同学生们很会说,并且都知道有6种不同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计算的规律。后面的练习,对于数量关系中几个几,我又作了重点强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列出这样的乘法算式,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学了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搭配问题,这是继间隔问题后的找规律问题。大家都认为本课教学很简单,学生都通过连线找到结果。我在教学前就思考,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例题后,师生共同优化方法,理解连线(搭配)的过程中的有序性。然后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搭配的过程,如“一顶帽子可以分别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顶帽子就会有3个4种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别和3顶帽子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个3种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难的学生我让他们连出第一步的搭配过程,就是只拿出一类中的一种分别和另一类的几种搭配的连线图,再让他看着这一“半成品”图表述出搭配过程及算式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别人看来或许多余,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课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教学内容简单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简单中找出规律,理解这一规律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连线,知道用乘法解决,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连线的话,搭配的东西一多,连的线恐怕会自己都数不清吧。所以在内容较简单时我更愿意花时间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算理及过程,正如课堂总结时我问学生,今天没学时你会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但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收获呢,学生自己也说,没学时,我会一一搭配或通过连线找到答案,现在我还知道了这一答案的实际搭配规律。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4

  苏霍姆林斯墓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极深带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适应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找规律》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促进课堂教育效果显著提高。而且这节课我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框数的游戏,并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2、学习方式改变,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展开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5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3、你来当当小医生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6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这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例题的要求,并顺着思路往下想。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画图法,列举法,计算法)同时还尝试练习了“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从课堂上学生汇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自学是有成效的,大部分学生不但自己解决了以上要求的几道题,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大胆展示不同的方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主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归纳。同时教师在练习设计纸上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手参与的热情,学生纷纷以组为中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亲自动手操作,与组员合作交流,以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学生对学生的解法提出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当学习的小主人。

  三、课堂效率高

  由于课前自学中学生基本了解所学的规律,课堂上主要是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因此,课堂上的练习充分,学生基本掌握,课后作业也基本上当堂完成了。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

  1、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还不够多,有的学生想回答也不敢举手,怕自己说不好。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老师提问的学生面不够广。今后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急于安排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对学困生的反馈、帮助做得还不够。由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长,课堂效率是否不必强求提高。可以留一、二道题于课后完成,最后都能够让多名学生说说收获,如果能在这时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4、针对性不够突出。这节课以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为主,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明确。江山野先生指出:“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课前预习了,就应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怎样更好地了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可以在学生的交流中得到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或讲解中得到解决?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探究的重点。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7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

  (1)一端植的;

  (2)两端植的;

  (3)两端都不植的;

  (4)首尾相连的。

  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8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要找的规律是什么?研读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师用书,我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把图形沿着一个方向*移,根据*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其实*移比规律更重要,只要有了*移,就有了规律。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水*,提高从数学角度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方框按顺序*移,体会对应关系,是更为本质的规律。 怎样找规律呢?也许,我们更多地关注找怎样的规律,其实,我们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规律的教学价值与重点是在“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哪些关于这节课的学习的经验可以支撑他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呢?

  研读教材,以例题中第一个问题为例,这道题陈述的内容也就是:从10个数中,每次框出相邻的两个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我感觉,例1设计的问题,是用探索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问题,引入可以框住多少个相邻两个自然数,但这样的转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好像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少学生都绕不过弯来。于是我直接从最简单的掰手指做铺垫教学,让学生理解相邻,如何掰相邻的两个手指。然后设计悬念400个手指并排怎么办?引出课题。从这节课让我深深明白:智慧的培育,需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后的设计,我又想怎样过渡到像例题这样的“框数字”问题呢?眼睛突然一亮,就再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利用10个手指进行教学。得出9种方法,再通过*移,给学生的示范作用。而没有教师继续框3个、4个等,接着把框更多的数字的情况交给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为了不让学生发现表面的数字规律,我特意打乱数字的顺序,有意让学生真正的去发现总数、要框的数、每次框的个数和共有几种方法的关系或规律。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也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接着让学生尽情的交流,然后小结规律。

  接下来,在10张数字卡片增加5张,每次框几张各有几组,先设计*移了几次,共有几组,弄清*移和共有几组的关系。其后总数增加都100个、400个,教学进入了高潮,在这里解决400个手指相邻的两个为一组的问题。学生以为我都会了,甚至总数增加到一万我也会,就在这时来个360度的转弯,只出现5~15个数字,学生一时愣了,我马上追问:如果我请个同学回答,他可能会在那里出问题?引出总数变了,总数并不是最后一个数。

  其后设计了生活问题,主要在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 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其中如果14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卡片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紧接着,“那个信息可以不要”“为什么要把13乘2?”最后的请假问题,难了!不是从1号开始请假,而是从5号开始请假,再次安排给予时间,交流、讨论。整节课没有将规律作板书,也没有规律公式化,更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算式来解答。事实上,学生在此即提出算法。有学生用“算”的方法,这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形象支撑,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也许最后就演变为套模式解题,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往往总结出“算法”,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抽象?这是否标志着学生新的重要的进步?为什么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求解会归结为某种算法的应用?学生为何会思考“算法”?是否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存在着数学问题是需要计算作出解答的潜在观念? “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建构数据排列、再框出相关的数的解决问题的模型。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共有多少种框法,与框内的第一个数对应。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应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9

  案例:

  教师板书:1/2=2/4=4/8=8/16

  出示思考题:

  (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生1: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得到2/4。

  生2:对,原来把单位“1”*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同时扩大2倍,就得到2/4,所以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就得到4/8,同时乘以8就得到8/16。

  生4: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乘3或乘4。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这是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生5:我从右往左看,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就得到4/8,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也得到2/4。也就是说,分数8/1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能把以上两个变化规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出来?

  生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要求学生观察其它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也是这样的变化规律,再对照教材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反思: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步步逼近规律,直到学生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短短的几分钟内,教师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讨论,牢固地掌握新知,建立清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的表象。

《找规律》数学教学反思10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以下环节的教学。在教学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玩“动作接龙”的游戏,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欣赏六一儿童节小朋友布置教室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一个应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找出规律,从而揭示规律的含义。第三,智力闯关,运用规律。在经历了几组规律排列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一定的规律,不知不觉中地再一次体验了规律的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出生活中有规律事物后,聘请学生来当一回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然后小设计师展示、介绍自己作品并进行比较,这样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为了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我设计了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编一组动作或声音来演一演,学生充分动起来,师生融为一体,兴趣盎然。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打扮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大胆猜想 激趣乐学

  课标中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兴经验。如猜下一面小旗是什么顔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顔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三、 动手实践 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如我聘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不同的规律给三组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又如在最后,我邀请学生创造出一组声音或动作来演一演,这些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这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教师个人的课堂机智要提高,如:在用有规律的掌声表扬学生时,学生说拍手有声音、手掌一开一合等,学生没答到要点上,而我也没能予以机智地引导,因此时间就多花了,假如,我当时能及时引导:那刚才这些声音有什么规律吗?这样一来,答案的方向性就更明确了。

  改进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最新的教学信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

  二、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会发现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把握课堂。

  三、多看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熟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他人之长,使自己的教学水*逐渐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0篇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

  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渗透思想教育。例题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引导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学生联系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一旧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取近似数;把握题目中的一个“元”字,结合已有的关于人民币的处理经验,获得了保留两位小数的信息,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现有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课后的练习中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算法是清楚的,但是在笔算的错误率还比较高,还需要对计算技能进行训练。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2

  本人在教学求商的近似数时,感觉学生在试商时很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特用了一下几个环节:

  第一、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第二、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三、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第四、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

  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3

  在复习小数乘、除法时,学生遇到求近似数时,感到困难。我认为如果将有关求近似数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连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和学生一同复习时,先带领学生将学过的求近似数的知识列举出来:一、求积的近似数:二、求商的近似数。

  1、回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

  2、回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但要注意只需除到比要求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行了。

  3、在这里要学生比较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不同点:乘法可算得准确的结果,而除法不一定能除尽,也不需要除完

  4、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验证学生学情,指名五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计算各自的式题,三名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艰难做对了,我向他们一一表示祝贺,以此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其中两位同学被困难挡住了去路,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不得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了给他们一点压力,当放学的铃声响起,我把它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指导他们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这五道都是求商的近似数。孙艳花了近一个小时艰难的做完了,其中一道做错,在我的反复指导下终于做对了,我向他表示祝贺,并让他回家吃饭,同时叮嘱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做题要动脑筋。晚上再次研究班上几位同学验算所用的草稿纸,发现错误的原因,有的题不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就是商放错了位置:有的题除数扩大了,被除数却还是没有移动小数点;有的题确立的商和除数乘的积竟然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上,总之从孙丹妮所做的式题,可以清楚看到她根本没有掌握求近似值的知识,脑子里完全糊涂着,想孙丹妮这样的学生绝不仅仅是孙丹妮,还要继续强化训练学生求商的近似数,小数点的确立,以及商的`位置是求近似数的重点和难点。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4

  “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我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多样。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我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桌的。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我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

  二、创设了轻松,自由探索的课堂氛围。

  举出生活实例后,我出示例6: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自学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学完毕,我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尝到自学的成果。

  三、设计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点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因真实的生活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拓展思维得到发展。

  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让他们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5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6

  《商的近似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出于上面的思考,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在例题7的教学中,提出:“19.4/12计算时需要一直除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试着做一做,经历了独立的计算与思考后,学生发现问题关键:计算只需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学生顺利掌握了保留一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知识类推自然地就会。最后小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整节课自然流畅。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7

  “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我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多样。

  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我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桌的。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我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

  二、创设了轻松,自由探索的课堂氛围。

  举出生活实例后,我出示例6: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自学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学完毕,我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尝到自学的成果。

  三、设计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点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因真实的生活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拓展思维得到发展。

  回顾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做到“细心精准”。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8

  《商的近似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出于上面的思考,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在例题7的教学中,提出:“19.4/12计算时需要一直除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试着做一做,经历了独立的计算与思考后,学生发现问题关键:计算只需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学生顺利掌握了保留一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求商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知识类推自然地就会。最后小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整节课自然流畅。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9

  在复习小数乘、除法时,学生遇到求近似数时,感到困难。我认为如果将有关求近似数的内容联系起来教学,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知识连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和学生一同复习时,先带领学生将学过的求近似数的知识列举出来:一、求积的近似数:二、求商的近似数。

  1、回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

  2、回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计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但要注意只需除到比要求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行了。

  3、在这里要学生比较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不同点:乘法可算得准确的结果,而除法不一定能除尽,也不需要除完

  4、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验证学生学情,指名五名学生到黑板上分别计算各自的式题,三名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艰难做对了,我向他们一一表示祝贺,以此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其中两位同学被困难挡住了去路,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不得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为了给他们一点压力,当放学的铃声响起,我把它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指导他们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这五道都是求商的近似数。孙艳花了近一个小时艰难的做完了,其中一道做错,在我的反复指导下终于做对了,我向他表示祝贺,并让他回家吃饭,同时叮嘱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做题要动脑筋。晚上再次研究班上几位同学验算所用的草稿纸,发现错误的原因,有的题不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就是商放错了位置:有的题除数扩大了,被除数却还是没有移动小数点;有的题确立的商和除数乘的积竟然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上,总之从孙丹妮所做的式题,可以清楚看到她根本没有掌握求近似值的知识,脑子里完全糊涂着,想孙丹妮这样的学生绝不仅仅是孙丹妮,还要继续强化训练学生求商的近似数,小数点的确立,以及商的位置是求近似数的重点和难点。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意识得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我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多少钱?并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练出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就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数学难点。但在实际数学中才发现计算是真正的数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时,许多学生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是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几位小数而强调学生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我们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本节课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我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再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对比、归纳讲解总结。在自我检测后当堂训练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让学生能够学以所用,学以致用。

  2、在做一做环节中,由于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出现断层,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接受本节的新知识即明白求商的近似数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

  3、在本节课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并板书,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通过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快速的回顾,还可让学生结合知识点思考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比较流畅,但个别环节处理欠妥。如在让学生自学时,自学指导设计太简单,笼统,指令不明确,对学生来说要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比较模糊,以至于此处教学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学,有的学生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将书浏览了一遍;另外在自我检测环节,让学生直接算出保留三位小数的方法会更好,这样还能巧妙的把该题目简单化,让学生容易自我完成。还有有的学生计算能力特别差,老师在后教时过于强调计算的错误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把教学重

  点放在研究取商近似数的方法上来,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节课的练习题我有意识的设计为计算题、填空题、判断题,力求通过多角度使学生掌握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但是学生做题的速度相差甚远,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最终没有使课堂达到高效、最优化。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当堂训练没有完成。再者,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促进、组织和在必要时帮助学生,但是在授课时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无效问题应可稍加引导或者告诉学生我们这节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方法会灵活应用就行,而不应纠结于计算之中。

  4、板书布局欠合理、美观。我授课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很多时候会模仿或学习教师的言行特点,而此阶段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巩固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将美观、大方、简练、整齐的板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和书写格式的重要性。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3篇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1

  案例:

  教师板书:1/2=2/4=4/8=8/16

  出示思考题:

  (1)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生1: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得到2/4。

  生2:对,原来把单位“1”*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同时扩大2倍,就得到2/4,所以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把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4,就得到4/8,同时乘以8就得到8/16。

  生4: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乘3或乘4。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这是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生5:我从右往左看,也发现了一个规律,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就得到4/8,把8/16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也得到2/4。也就是说,分数8/1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能把以上两个变化规律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出来?

  生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要求学生观察其它两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也是这样的变化规律,再对照教材中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反思: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步步逼近规律,直到学生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短短的几分钟内,教师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讨论,牢固地掌握新知,建立清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的表象。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2

  “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本课时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其实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模式”的特点。

  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规律”一词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上,只要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但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在设计时注重了三点:

  1、注重生活性

  本节课课前用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等联欢会场景,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注重趣味性

  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小游戏、动手涂颜色、通过动作和音乐节奏渗透规律等活动,让学生很快融入。

  3、注重人文性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检测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

  各位领导、老师,由于本人水*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

  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2)两端植的;(3)两端都不植的;(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商不变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篇

《商不变性质》数学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习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习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习。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A.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 )

  B.24÷3=72÷9 ( )

  C.1008÷126=504÷63 ( )

  D. ( )

  E. ( )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35页第4题。

《商不变性质》数学教学反思2

  回想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同学学得积极主动,他们的眼睛里时时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我想数学教学确实要关注同学,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才干有效地促进同学的发展,才干改变保守的教学模式,才干充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大胆猜测自主探索

  这节课同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规律。我从同学感兴趣的故事动身设计问题情境,使同学从自身内部的需要发生了问题,同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动身,经过自身的观察、考虑,大胆地提出了自身的猜测。同学在相互不时补充中,不时完善自身的猜测。波伊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同学严格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同学学会猜想问题。他甚至还向教师呼吁:“让我们教猜测吧”。本节课同学在课堂中自身动脑分析,提出猜测,研究猜测的合理性。通过猜测——修正——再猜测——再修正等,逐步获得商不变规律的条件,并发现结论,在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中,同学的活动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个人独立考虑,也有小组合作交流,更有班级集体探究。这样有利于同学自主探索,又能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

  同学的自主探索是小同学成为课堂小主人的必要条件,而留给同学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更是必要。对于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再一次激起同学的挑战性,从现场看就有同学提出24÷5≠(24÷2)÷(5÷2),这难能可贵的疑问折射出同学绞尽脑汁之后的欢乐,他终于与他人看法不一样。由此想到应该给同学多一些自由探索考虑时间,少一些指令性的操作程序,效果会更好,同学不但发现结论,还学会"猜测——验证"的探究方法,会有一种"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感觉。

《商不变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32~33页例9。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为简便计算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4720÷590

  2.口算45÷1560÷1280÷1672÷12

  (二)新课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习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请小朋友看课本第32页。把商不变的性质用红笔勾画出来。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再完成课本上第34页第3题。

  师:[指复习中题1]谁说说,用竖式计算4720÷590时,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生:我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前三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四位,在被除数个位上商8。

  师:得数等于8的小朋友有哪些?

  生:[全班小朋友举手表示]

  师:算得正确。请小朋友注意,你们看到没有4720÷590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和除数哪些地方相同?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末尾有0的数。

  师:像这样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不能应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便些呢?看着自己作业本上的竖式想想看,除之前可以先怎样?[教师板书4720÷590的竖式]

  生:除之前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我就都划掉一个0。

  师:想得真好啊。下面请小朋友看竖式。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我们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再除。在竖式上就这样表示,同时消去一个0。[板书上也同时消去一个0]会吗?请在作业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在竖式上同时消去一个0]

  师:好了谁能告诉大家,当你把4720÷590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后,变成了多少除以多少?

  生:变成了472÷59。

  师:都同意吗?再想想,4720÷590和472÷59的商会变吗?为什么?

  生:商不变。因为商不变的性质说了商不变。

  师:谁能再说一遍。

  生:商不变。这是应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不变。

  师:很好。你们比较一下计算4720÷590和计算472÷59哪道题简便些?算出472÷59的得数。

  生:472÷59简便些。我觉得把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变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好算。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懂得了应用这个性质,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末尾消去同样多个0,然后再除,比较简便。这里要特别注意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的除法才能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另外,除之前,消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的个数要同样多。懂了吗?下面先做一个练习。

  师:[挂小黑板]判断。把错的改正。

  A.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 )

  B.24÷3=72÷9 ( )

  C.1008÷126=504÷63 ( )

  D. ( )

  E. ( )

  师:今天的作业是第35页第4题。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 115-116 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能运用规律去创造美。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并努力用各种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一、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用数学的需要。

  首先以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东东用气球布置房间情境,与课前谈话内容不落痕迹地衔接起来,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做到了始终让学生进入在生活情景中用数学的状态来进行探究。其次是在巩固规律时,用挂风铃、设计地毯的环节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导下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用数学创造美的意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组织词语接龙游戏等,通过和学生的聊天、游戏、猜谜,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起到初步感知的作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列表演、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摆卡片,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循环排列的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规律:创设东东家搬新房这个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排列表演,在四个人不停地依次做排头,揭示出了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让学生对规律的一种初步的意会和感悟。

  2、合作探究,说清规律: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不同方位角度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体会前、后、上、下四个基本排列规律的教学,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这个版块中,由于学生在表述上的不方便,有了使陈述更方便的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符号,用数字来代替已经水到渠成,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再次感悟,体验到轮换规律的方法,也使得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也不是那么的牵强生硬,使学生对轮换规律有了更深的体验。

  3、变式练习,感受规律的多样性: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通过房间两侧的布置,为后面的独立练习做好铺垫,在独立练习中,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了思维的伏笔。以摆-说-看,再摆-再说-再观察-再归纳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创造的规律,说一说自己的规律,看一看人家的规律。然后再来摆一摆人家有意思的新的规律,在脑子懂得的基础上形成口头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第一个向后和最后一个向前这两种形式的规律,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异同,达到巩固规律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创造规律,服务于生活:运用巧妙的语言过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他们在具体的创造操作过程中,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设计出了个中规律,散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在最后反馈中,又回到了今天的学习主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实。

  整节课我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

  这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任务还是基本完成,从学生作业来看,他们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的。但回过头来看课堂过程,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上课时操之过急,给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时间较少,就匆匆让学生说,在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又有点代替学生说。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增加了表演的次数,拉长了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这堂课中我的教学语言仍旧不是很简练,而且评价语言还是不够,评价的艺术很缺乏。

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找规律教学反思3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愿望。

  2、教学例1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方法的优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归纳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研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教师设计的摆棋子的活动,把巩固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不仅再次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实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简单周期现象,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6、本节课存在的重点问题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好,有点前松后紧。

找规律教学反思4

  背景分析: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依照《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关于“规律”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了些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并理解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找规律”这部分知识学生*时接触比较少,理解比较难,我根据其探索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循环排列规律并欣赏到数学美,让学生体验数学规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循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各种图形、图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切入,感知规律

  1、师生谈话,引入卡通人物蓝猫和他的伙伴们来到我们的课堂。

  2、请3位同学扮演蓝猫他们玩“青蛙跳”的游戏。引导观察、思考: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次——蓝猫、菲菲、淘气;第二次——菲菲、淘气、蓝猫;第三次——淘气、蓝猫、菲菲)

  3、小组合作:用图片表示他们玩游戏时的位置变化。

  4、汇报,交流:他们的位置是怎么变化的?你怎么观察的?

  5、师小结并揭题:在我们生活中象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图形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找规律。

  二、引导观察,探究规律

  1、创境导入(你们看,蓝猫的房子可漂亮呢),出示墙面图案(把五角星图案改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2、出示蓝猫声音与文字并一的提示——小朋友们,我家的墙面上图案,你可以从上往下横着看,也可以从下往上横着看,还可以从左往右竖着看,还可以从别的方向仔细观察,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呢?

  3、师:同学们听清了,请你们从不同方向仔细观察,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再把你所发现的规律告诉你们组的同学,比一比哪一组找到的规律最多?

  4、师生合作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往下横着看,从下往上横着看,从左往右竖着看,从右往左竖着看,……)观察,寻找规律,感知数学美。

  5、小组同学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6、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生一:我们是从上往下横着看的,它们每次都是第一个图形往后移,其它三个图形往前移一格。

  生二:我们是从下往上横着看的,它们每次都是第4个图形移到最前面,其它图形往后移一格。

  生三:我们是从左往右竖着看的,它们每次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面,其它图形往后移一格。

  生四:我们是从右往左看的,它们每次都是最后的图形往前移,其它的图形往后一移。

  生五:我是斜着看的,它中间那一斜行有4个同样的长方形,接下来则每次减少一个图形,分别是三个、二个、一个同样的图形。

  …… ……

  7、师:那如果按着从上到下这样的规律,接下去的第五排应怎么排呢?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第五排与第一排的图形完全一样)

  师:那第六排呢?第九排呢?(课件辅以演示)

  8、师:可见,象这样有规律的排几排后又会回到原来的排列?(每四排一个循环)

  9、小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重复地排列,就叫循环排列规律。

  10、延伸。师:如果是从左往右呢?第五列应怎样排?接下去第几列会和第一列一样?

  11、是啊,循环排列规律就是这样。

  三、实践活动,深化规律

  (一)摆一摆

  1、 师:蓝猫很喜欢今天学习的这种规律,用图形摆了这样一个图案。(师贴出蓝猫摆的图案)

  师:按照这个规律,接下去要怎么摆呢?请你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请生板演汇报。

  3、师:如果接着往下排,应怎么排?为什么?

  4、评价:你们想的跟他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

  (二)画一画

  1、师:飞飞也不甘示弱,画出了这样一个图案。(出示飞飞画的图案)师:他画的有规律吗?

  2、学生可借助学具先摆一摆,然后在练习卡上画一画。

  3、个别汇报,评价。

  (三)师:淘气很顽皮,把飞飞的图形排列画成了这样。(师可试学情逐个贴出图案)

  接下来要怎么画呢?

  5、学生小组合作在练习卡上完成。

  6、师生评价,小结。

  四、自由设计,运用规律

  1、 师生欣赏蓝猫的手帕,说一说,它的手帕漂亮吗,有什么规律吗?

  2、 师:同学们,请你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蓝猫带来的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中心图案,要求设计的花边和中心图案要有规律。

  2、小组合作设计手帕,创造美。

  3、全班互动,交流评价:你们组设计的手帕图案有什么规律?

  五、课堂总结,升华规律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你们学得高兴吗?

  2、师生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它、运用它,创造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得更加美丽,更加生动!

  教学反思:

  一、 游戏——巧借迁移,降低学习起点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实践证明,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开展富有童趣的蓝猫参与的“青蛙跳”游戏,将使他们很快转入有效学习。我先让他们3人游戏。之后让学生用图片摆出3人玩游戏时的位置关系,并观察说出他们的位置变化,使学生初步感知图形循环排列规律,为自主探究四种图形的排列规律作了铺垫。这样很好地为新知作了铺垫,不仅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入手,而且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情境——融入卡通,激发参与热情

  根据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卡通人物的这一心理。课伊始,我以蓝猫和它的伙伴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为切入点,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探究和深化规律知识的环节,又创设了蓝猫的家、蓝猫摆的图案和飞飞、淘气画的图案等趣味性情境,这样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促使学生有效思维。

  三、教材——创造使用,遵循认知规律

  “教材只是一个学习的蓝本”。为了突破探索图形循环排列规律这一难点,我把教科书上的主题图中墙面的图形改为每行有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四种常见的图形和每行有绿、红、黄、蓝四种鲜明的颜色,画面简洁、清晰。然后,我让学生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上——下,左——右)观察,这对于学生发现和表达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是很有帮助的。在例题的教学处理上,我以开展“猜一猜”和“摆一摆”的活动取代“画一画”的活动,显然地,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更进一步地理解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四、活动——尊重主体,实现探究本位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应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基本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首先,在探索图形规律环节中,设计有序观察、小组交流,发现墙面图形循环排列规律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他们不同发现的交流,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深化规律环节中,以蓝猫和他的伙伴们排队来到课堂、蓝猫摆的图案、飞飞画的图案和淘气的所作所为取代了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等环节中巩固新发现的图形排列规律,逐步加深学生对图形循环排列规律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手帕图案,则达到了“运用美,创造美”,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一系列的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学生能在活动当中认真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学生实实在在地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美育——把准切点,体现价值数学

  在数学课的的教学中,应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不仅把准目标,突破难点,还准确把握其切入点,及时渗透数学美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体现数学美的欣赏价值。如展示蓝猫家里图形颜色丰富的地板,采用颜色各异的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和圆形等图形组成的图案;如运用五颜六色的贴画去创造设计手帕图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创造美”,感受体验数学的价值。

  六、评价——实施多元,重视情感体验。

  《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应把握好学生的过程评价,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多元评价,应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发展。本课教学中,我有机融入自评、他评、师评、小组评,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正确地欣赏他人,评价自己,形成健康的心态,并从别人的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评价别人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总之,整堂课的学习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真正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力求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然,在教学中我亦有些困惑,比如如何很好地把握小组合作与教学时间的分配,使学生既能有效充分地探究、交流,又能在短短的40分钟里很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比如如何在实施评价时,能使学生乐于评价、善于评价?……这,有待于大家的共同研究、共同探索。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本课《找规律》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找规律主要研究的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发现周期,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本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出问题:你在图上看到什么?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你是从哪边看起的?你发现了什么等等,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较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愿望。在教学例1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这样,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机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每一种方法的优劣,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方法的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能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归纳的方法,并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研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在本课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摆棋子的活动,这样能把巩固练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愉快地学习,不仅再次体验了周期现象的规律,实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而且课堂氛围变得越来越活跃。同时我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简单周期现象,使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周期现象的规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中常常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当然,本节课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的时候,举手回答的习惯有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做到,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放的还不是太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找规律》这一单元,头绪不是很清楚;还有部分同学觉得这一单元题型丰富,难于把握。造成以上两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规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如何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本人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理解规律,把握整体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重复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就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例如有一列数共30个,按后面规律排列:4、3、8、4、4、3、8、4、……问:第30个数是几?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组数列是按“4、3、8、4”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断地出现,每一组数字排列顺序又是一样的,按4、3、8、4这样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还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后面的数字没有全部写出来,所问的第30个数也没有写出来。即后面的数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用除法计算”要让学生真正理解,30÷4=7(组)……2(个),学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别表示什么,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数里,第30个数是第几组里的第几个数。

  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本单元,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单元的知识,既然是《找规律》,一定要先找出规律,找规律即找出第一组数。只有把规律找出来,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下面以几题为例,尤其是一些变式题,说明找出规律的重要性。

  例1:20xx年11月1日是星期六,这个月有多少天上学?先写出第一个周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为一个周期。30÷7=4(周)……2(天),要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余数2,即最后2天,分别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学天数为5×4=20(天)。

  例2:下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求第400个奇数排在第几列?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1

  3

  5

  7

  15

  13

  11

  9

  17

  19

  21

  23

  31

  29

  27

  25

  …

  …

  …

  …

  同样先要找出规律,注意,一组是八个奇数,而不是四个奇数。求第400个奇数是多少,400÷8=50(组),即500组的最后一个,与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列数相同为第二列。

  例3:20个7相乘,积的个位是几?若干个7连乘,积的个位按这样规律出现:7、9、3、1、7、9、3、1……注意:第一个积的个位应是7(即只有1个7),不能看成9。求20个7连乘积的个位是几,只要用20÷4=5(组),即积的个位应是1。

  掌握规律,运用灵活

  有些题目运用规律前要将题目适当调整,做到灵活运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国民间用12种动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已知公元1年是鸡年,问公元20xx年是什么年?解决这一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整属相的排列顺序,根据公元1年是鸡年,将属相以鸡年开头,即、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为第一组,后面都按这样的顺序排列。求公元20xx年的属相,20xx÷12=167(组)……1(年),得出20xx年为鸡年。

  二是根据属相调整公元年,将公元4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开始,从公元4年到公元20xx年共有20xx年,20xx÷12=166(组)……10(年),同样得到是鸡年。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分别是:1、引入规律2、发现规律3、应用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大头儿子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律。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里学生对摆放水果以及学生表扬的掌声初步感知规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而且我还让这开生日Party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生日Party的入场劵、生日Party中创编规律动作的展示、送礼物给大头儿子(教学做一做——涂花片)以及帮大头儿子完成生日愿望等。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猜一猜,做一做,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生日的具体情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猜、做、涂、摆、画”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激励者。事实也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猜出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卷、创编有规律的动作、涂出有规律漂亮的花片、摆出有规律的卡片、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围裙。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学会学习。

  三、联系生活与运用创造让学生体会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现行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没有价值的数学,即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认识和研究主题图中的排列规律——创造有规律的排列——寻找身边有规律的现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活动,力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有规律排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学时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自已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为大头儿子实现愿望——送围裙给妈妈,在围裙中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力量,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才会越来越强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是因为还没有在大班级里上过课,有点紧张。二是我觉得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三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不敢大胆的放手,每组只限定了三种颜色大概十二个卡片,可以多给出一些有颜色的卡片。四是我在讲“一组”和“重复排列”的时候觉得花去的时间较多,自己都有点懵了。再者在涂色过程中,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学生拿出彩笔慢,又花了较多时间去找所需彩笔的颜色,导致设计中的部分环节不能得以充分展示。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会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9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我的备课思路有两点:

  (1)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课堂上我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让学生说说盆花、彩灯、彩旗这些物体的规律。学生只有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或变化趋势,才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计算方法的优越性。解决“第15盆画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方法很多,可以用画图、例举、计算等方法。但是在解决“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时,画图、一一例举比较麻烦,只有计算的方法是很简单的。课上我没有强调学生非要用计算的方法,但是学生能够感悟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预习检测:

  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13600120012,第二组:13248612593。比比谁的记性好!

  从而导入,生活当中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那我们一起去找找这种规律吧!(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出示“导学内容”学习目标: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要求: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3)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4)通过小组交流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方法:

  看图——思考——交流——展示

  四、展交: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彩灯、红旗的规律。我特别注意语言的规范:每两盆为一组,第一盆蓝花、第二盆红花;彩灯每三盏一组,第一盏红色、第二盏紫色、第三盏绿色;彩旗是四面为一组,每组的前两面色、后两面黄色。为下面解决问题作一个铺垫。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即是画图、列举、计算等等,“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里注重几种策略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计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简便。逐步优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步骤。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训练(检测)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图中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图中左起第23面彩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

  3、ABCCABCCABCC第30个字母是()

  4、照样子摆一摆○○●○○●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5、联系生活,编写规律(机动)

  能利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编写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反思今天这节课,除了尽量体现学生为主的情况下,在导入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对比,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13600120012,第二组:13248612593。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对比进行导入,)

  在学生找规律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当第一个学生说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我相机板书出来,并要求下面再说的同学要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在学生组织语言上,板书也起到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在提问时,我也很注重自身语言的规范、严谨。在让学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我在提问时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这也算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方法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找规律》是苏教版数学第九册教学内容。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以“观察——发现——

  总结

  ——运用”的方式为教学主线,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习兴趣,以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挑战性极强的游戏---男生女生快速记忆PK赛。课件快速闪现数字,女生记女生题,男生记男生题,看谁先记住方框里的数字。记住的人多,就能获胜。(男生189625364079 女生556655665566)因为“规律”帮女生赢得了比赛,以此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规律,体味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最后的学习过程,我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规律,运用规律。游戏中用到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用这首儿歌来玩游戏:从左起一人对应一字地读,读到儿歌的最后一个字是谁,谁就被淘汰。第一轮五人游戏看谁会被淘汰,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第二轮四人游戏:要想把老师淘汰掉,老师站哪里?从游戏中让学生思考并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以致融会贯通。

  二、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课从节日的校园图入手,让学生从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中初步感受规律。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周期现象,进一步体会规律。然后让学生从生肖的系列问题中感受到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注重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摆放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认识周期现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总结计算方法时,注重提炼规律。

  课堂上,我让学生观察例子的三个算式,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以后再遇到这一类的的问题,你如何解决?谁来归纳一下。”我抓住“怎么确定除数”和“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两点,让学生找对规律,掌握方法,从而找到破解周期现象的密码。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们体验到了“无限”的学习乐趣。一节简简单单的数学课也可以变得精彩起来!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寓教于乐”是自古以来倍受推重的教学之一。努力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快乐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精神带给源头活水。

  1、游戏之乐

  游戏是课堂学习的强心剂。什么样的游戏,在哪一环节设计游戏,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呢?在本节课的开始,“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紧扣规律开展,有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规律这一资料以强势效果推进学生的视界,这样的游戏有的放矢,一石二鸟。最后的数数游戏又一次让学生感悟到规律,但这儿的游戏不是简单的重复,此次的着力点重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2、尊重之乐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实现之后,表现得很主动。在盆花问题呈现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他们在信任与尊重中开始活动;在彩灯问题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又一次被尊重;“你来提问,我来答”这一环节,学生俨然成了一名小老师,被尊重的喜悦溢于言表,用心性又一次高涨。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尊重,思维表述被激活,在思考层面表现得“深而全”。在提问环节,学生提出“从左起第1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常规问题,又提出了“从右起第27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反向问题。这实则是学生思维概括化和条理化的表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有关。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主体性得到发挥,参与度自然提升。

  3、成功之乐

  成功帮忙树立信心,成功能够持续热情。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探究之乐呢?在本节课上,我针对我班学生可能存在有序表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在观察场景,感知规律的环节,我细化问题,让学生有序地分步回答,降低表述难度,更易于体验成功。另外,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计算法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想法,突出了“以几个为一组”及“最后一盆是第几组第几个”的问题,让学生有序思考,按步骤表述想法,并做好听他人说与完善己说的方法,有效地突破完整表述这一难题。

  另外,教师肯定性评价,表扬性话语和奖励性的做法对学生的情感都有用心性的刺激,这种刺激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振奋信心。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新课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墙面和地面上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情景。在这一内容的实质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也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有了找规律的基础,这时让学生自主寻求教复杂一点的排列规律,无论才能感情感上还是以有的知识上,是完全能做到的。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识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墙面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倒过来看,在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就掌握了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种基本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初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水果、帮小动物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快乐的巩固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课中,还注意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图形,水果。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活动,学习的兴趣必然浓厚,他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想出各种规律,这是创新的火花。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节课也存在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如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对于低年级段的教学,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活动性的课堂,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于个人经验不足还是很多的,表面上活跃的课堂学生学到了多少?作为教师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本册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规律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图形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创设探究*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仍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在“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1、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3、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验证。

  4、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图中排列规律。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我还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推荐访问:反思 规律 教学 《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10篇】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1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

【《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10篇】(完整文档)】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6篇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篇1一天早上,小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饭。她三下五除二将米粥扒完,又一口气吃了三个热气腾腾的馒头

  • 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11篇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篇1在学校运动会开始前夕,我们先搞一次班级趣味运动会,在为运动会热身的同时,让同学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 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7篇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篇1在我们家,家风是艰苦朴素,这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艰苦朴素的家风意味着吃苦耐

  •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8篇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1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2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6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篇1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

  • 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4篇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高一(1)班人数xx人,男生女生各占一半,刚好平衡。中午

  • 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3篇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带着春天的气息,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这个讲台上。我

  • 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4篇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篇1一、平安工作:1、执行门接送卡接送制度,请家长按要求在接送孩子时必需拿卡,才

  • 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9篇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篇1各位来宾、赵法箴院士,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工作会议,也很高兴

  •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4篇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1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2各位领导、家长:感谢你们放下繁重的工作和我们的宝贝儿们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