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建成”到“建成”: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回顾矶崎新的个人创作经历,以及有关“未建成”、“在建”和“建成”的理念发展,重点阐释了矶崎新“废墟”、“未建成”理论的影响和重回主流的“在建”观念。

关键词:废墟 朱建 成在建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098-03

1 矶崎新的个人经历

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1961年完成博士论文后直接进入丹下健三。工作室。

1968年在矶崎新看来,是他的事业转折期。由于对权威的、正统的建筑思想体系产生了疑问,矶崎新把自己当前的创作理念也进行了调整,开始了一条全新独特的创作道路。当时日本社会普遍崇尚西方现代主义例如欧美摩天大楼似的方正建筑结构,对此,矶崎新持开放态度也一度狂热钻研过,但1968年开始他更多的偏向日本古代原始建筑模式。以多变的形式——形象的夸张、变形;材质的混杂表现自己,表现个人,可以说矶崎新是在建筑史上高度个人化的代表之一。

自1960—1990年以来,矶崎新完成了的作品有30多个,例如:美国福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等等,有关他创作手法的评论则是有褒有贬。例如: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充斥了局部和整体、未完成和完成的对立,他选择了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矶崎新的创作理念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但是矶崎新赋予作品的超前意识和内敛含蓄的东方精神,是不可否认的。还是用芦原义信0对其独特创作进行的总结——“矶崎新是左手创作,右手分析——他的思考激发了他的创作,而创作又使他更深入的思考”。

2 “废墟”及“未建成”的解读

2.1“疲墟”理论来源

矶崎新有关“废墟”的概念来源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景象。矶崎新对广岛原子弹爆炸这段儿时的经历一直难忘,他在描述日本侵略战争战败后都市的映像时,说道“突然的裸形,燃烧着的都市瞬间消失了”,“对我来说,都市的原型就像战后的废墟一样”,“眼前呈现的是青空和废墟”……,这种独特的经历也影响了矶崎新后来的创作——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会在实像中加入虚像的幻影和色彩。

当他在对世界有名的城市进行航拍的时候,突然发现美国洛城模糊的俯瞰图和希腊古代遗迹与广岛废墟惊人的相似。于是,在1968年第十四届意大利米兰艺术三年展上,矶崎新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电气迷宫》横空出世。作品分成两边,一边布满了日本地狱画、幕府末期浮世绘、死于原子弹爆炸的尸体、以及恶鬼怪物等;而另一边则以Montage~的手法拼贴出了已化为废墟的未来城市,背景则是广岛烧焦的形象。作品反映出建筑、艺术品等在人类疯狂的欲望控制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通通让战争破坏的面目全非。而昔日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死难者的残骸和建筑的瓦砾。

通过《电气迷宫》,矶崎新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破坏循环往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拆掉一个建筑去建造一个新建筑,这样的行为在矶崎新看来,是一种双重“破坏”:既是对过去的东西的否定、破坏:也是对现在环境的破坏。从不断的拆毁和新建中,人类社会由此构成——起点是建设,终点则是破坏。

2.2 “废墟”理论具体内容

“废墟是死的建筑,他们的整体印象已不复存在,如果要使废墟恢复生机,余留下的残缺部分则需要运用想象加以整合。当建筑一旦成为废墟之后,任何加诸于他们的事物只能有限的取代失去的部分。当他获得完美滋润(完全的恢复)之后,又会面临另一次空虚,并重归废墟状态了。”

——矶崎新《九个引用来源,九个隐喻》

以上是矶崎新有关废墟理论的一个较完整的论述。可以说从展出《电气迷宫》之后,矶崎新将“废墟”上升为了观念。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建筑只存在方案里。那么建筑模型是否可行,建筑比例是否规范已经无足轻重,他开始以反建筑的思维进行创作。关于“废墟”理论,矶崎新有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1)矶崎新认为,在某个时间点上,未来的废墟和过去的废墟并存——即过去的废墟会留存到现在,就像将来的也会变成废墟一样。

(2)由第一个观点引申出一个城市的演变同样如此——过去的存在物经过时间的迁移变成废墟,最终消失,在未来继续重建。总体来说,未来的城市是现在城市的废墟状态:现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未来也可能变成事实上的废墟。

(3)最后,矶崎新总结出建设和摧毁事实上是在同一时间上并存。

根据跨文化研究学者开普兰0的思维图谱,东西方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螺线和直线。西方人主张事物从他获得生命的时刻开始,直到变成废墟生命即消失:而东方人则崇尚的是循环,轮回,即事物消失以后还会再生。矶崎新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种东方精神。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重读这位老人某些被世人看做惊世骇俗的宣言(例如“废墟是今日城市的一种状态,未来之城市总有一天也将变成一座废墟”)时,就应该体会到这不仅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态度,标新立异的思想。另一个方面,矶崎新的某些建筑手法也被提升到理论层面。例如:他将各种建筑材质的随机、无规则堆砌被拓展到了历史高度,认为他是在将种种属于历史的标记堆砌到一起,出现了拼贴文化的特征;还有那些破损的手法、片段的概念表现则恰恰显示了历史的非整体性。这种空间和形式的局部被“侵蚀”,是一种策略,用来隐喻“废墟”。

面对这些纷杂的评论,我们不知道矶崎新如何回应,我们可以了解的是,他希望通过“废墟”的建筑形式提醒人们,暂且放下手中正在建的一幢幢“摩天大楼”,从“废墟”中警醒一下,明确现今建筑物存在的意义。

2.3 “未建成”概念的成型

在矶崎新的理论体系中,“末建成”与“废墟”是不可分割的。有资料显示,“未建成”这一概念由矶崎新于2001年在东京个人建筑展上首次提出,并在同时出版的《未建成/反建筑史》一书中深入阐述。

根据对矶崎新理论的研读,官方对“未建成”建筑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或技术原因,未能实现的建筑构想。建筑有时间性,而构想是没有时间性的,它会长久保留于思想空间,成为消解时间界限的建筑史。

而对矶琦新来说,“未建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刻意为之”的。既然无论是千年前的壮美宫殿,还是现在人们正热火朝天生产着的批量化摩天楼终有一天都是“废墟”,没有任何意义,那么真正只有存在于方案中的建筑思想才能“永存”,真实性反而不用顾及了。可以说矶琦新的“未建成”概念有部分消极因素存在,但是他以反建筑的思想诠释建筑,用“图纸”解决当时存在的建筑问题,不得不说是惊世骇俗的。

2.4 “未建成”给大众带来的问题

当然,这样被某些评论家称为“天马行空”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大众,主要是无法把作品涵义充分解读。由

于作品的无主题,参观者无法读懂建筑的内涵,表达的思想,很可能会“不知所云”;再有“废墟”总体来说给人带来的事一种沉重感,悲剧感,往往不能有当下摩天大厦的简单明了,总之,矶崎新的建筑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力”才能理解。

3 “未建成”至“建成”的艺术转折

在1962年,日本人口数量急速增长,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矶琦新以中国古代榫卯结构为蓝本,设计了著名的“空中城市”。这种一排排、呈树林状的建筑新颖大胆,但在当时的社会却不被接受,被称为了“异想天开”、“乌托邦”式的观念作品。

于是,在全世界都追捧着西方建筑风格,希望大规模建设标新立异的摩天大楼的时候,矶琦新认为他的观念已不再被世人接受,随即开始了长达20年的淡出。自1978年起,矶琦新不再参与和设计任何作品,对自己进行痛苦反省。在这段时间里,高桐院对矶琦新的影响深远,至使其重新找回创作的动力。

日本京都大德寺的高桐院,其实只是一个传统甚至普通的院落,但它却有着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它所有房间的门都十分低矮,进去必须低头弯腰。如果想到房间的茶室中休息,只能从一个窄小的门口爬进去。这个令许多游客感到不舒服的小院,在矶崎新看来,却是意义深远,因为“从狭窄的地方钻进去,这是强加给人一个动作,可以让人的心理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有些不便的过程,你才能在享受周遭的同时,记得回顾并尊重这个建筑。

从这个地方,我们又可以引申到东西方建筑概念的区别。西方建筑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方便、快捷(例如摩天大楼),能最大程度体现征服自然的精神,建筑本身更多展现的是规律、整齐划一:而东方建筑则强调的是可居可游,建筑直接反映自然的受力状态,从而其每一处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当然,这种体验是需要我们用身体来感受的。正像高桐院进出茶室时的低头弯腰,矶琦新以前的那些“未建成”作品,显然不能带给人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无法体会建筑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就像矶崎新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到,“世界上被公认的最好的建筑一定具有可以去感受的因素。能不能做到这个,能不能从头考虑这个问题,才是我的建筑的关键之处。”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矶琦新重新复出。他修改了许多以前未完成的方案,使他们有机会变成真实的建筑,例如巴塞罗那体育馆(1991年)、拉科鲁尼亚人间科学馆(1993年)、京都音乐会广场(1995年)、奈良会议场(1999年),同时他也开始和对自己建筑思想感兴趣的人沟通交流,对世界建筑积极评论,于是人们发现,矶琦新站在了关注焦点中,一度,矶琦新被称为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4 中国的“在建”作品

2005年4月,500名普通民众登上了位于上海浦东芳甸路口的一座脚手架。这个建筑被命名为喜马拉雅中心,而设计者正是矶崎新。在2002年的上海艺术双年会上,矶崎新曾公开批评了上海的当代建筑。他认为上海有建筑,但没有艺术。那么喜马拉雅中心则是矶崎新亲自设计并希望能带来改变。

喜马拉雅中心分为酒店、当代术馆、多功能演艺厅、商场与办公楼这五项业态,其中酒店部分是个正方体,类似中国史前文化中古老的玉琮造型,相对应的商务写字楼按传统风车造型排列,中间类似树干的异性结构设计成公共文化广场,是由计算机根据自然力学的规律衍生出来的。

矶崎新认为,建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古代工匠们发明的榫卯、三角以及梯形结构,是当时的人们所发现的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方式。因此有些古建筑能够屹立千年之久。那么他设计的这个通过自然规律创作的“林”希望可以屹立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同时,这些巨大的金属树枝也像高桐院一样,提醒人们——你正在享受建筑给你带来的快乐。可以说,矶崎新经历了“未建成”、“废墟”直到在高桐院的顿悟,而喜马拉雅中心则是他重获建筑激情或者说创作理念改变的一个印证。

5 结语

自高桐院经历的创作理念转换后,我们可以看到大师的作品回归。尽管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对其建筑进行解读,也质疑他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得不承认——尊重才能享受。高桐院茶室带给我们的同样是巨大的震撼。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也忘记了“低头鞠躬”,忘记了敬仰尊重,只是一味的享受甚至抱怨,那么从这个简单或者说有些不便的动作中,希望能找回最初。期待矶崎新的喜马拉雅中心的完工,也衷心祝福这个永远保持着自我的可爱老人进发出新的创作火花。

推荐访问:建成 历程 创作 大师 建筑

【从“未建成”到“建成”: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6篇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文锦集篇1一天早上,小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饭。她三下五除二将米粥扒完,又一口气吃了三个热气腾腾的馒头

  • 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11篇大学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篇1在学校运动会开始前夕,我们先搞一次班级趣味运动会,在为运动会热身的同时,让同学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 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7篇弘扬家风家训的作文600字范文合集篇1在我们家,家风是艰苦朴素,这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艰苦朴素的家风意味着吃苦耐

  •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8篇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1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作文锦集篇2真正的共产党人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深蕴着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6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调研报告大全范文篇1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

  • 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4篇2023年高中班主任个人计划范文锦集篇1一、班级情况分析高一(1)班人数xx人,男生女生各占一半,刚好平衡。中午

  • 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3篇班级三好学生讲话稿范文篇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正值阳春三月,带着春天的气息,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这个讲台上。我

  • 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4篇幼儿园民非年检下年度工作计划精选篇篇1一、平安工作:1、执行门接送卡接送制度,请家长按要求在接送孩子时必需拿卡,才

  • 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9篇院士工作站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篇1各位来宾、赵法箴院士,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工作会议,也很高兴

  •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4篇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1 幼儿园儿童节演讲稿范文优选篇2各位领导、家长:感谢你们放下繁重的工作和我们的宝贝儿们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