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与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内容拓展

|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经济转型;制度变迁;转型经济学

[摘 要] 本文认为,纯粹的计划制度与纯粹的市场制度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化的极端情况,经济转型具有一般性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只能解释转型社会的部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具有局限性;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在对计划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突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固有缺陷和约束,进行创新性扩展和重构,其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必须不断拓展;任何教条化既有理论观点的态度和做法,都不利于转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7)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中国经济转型取得的成功和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转型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甚至有学者提出“北京共识”和“中国发展模式”等术语概括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特点。[1]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效更为显著。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逐渐为中外经济学界所广泛关注,特别是涌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丰富和发展了转型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和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研究内容和理论文献。比利时经济学家热若尔•罗兰在《转型与经济学》一书中对西方的转型经济学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我国一些学者也对与中国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析。伴随着研究转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及其政策选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的发展,在西方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关于转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的三种代表性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一是以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背景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二是以斯蒂格里茨等学者为代表的“后华盛顿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2][3]三是以乔舒亚•库泊•里默等学者为代表的“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1]我国的一些学者虽然对西方理论界的这三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但针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改革实际,具有独立理论见解和分析框架的创新性理论文献还没有出现。事实上,社会经济转型并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也不仅仅涉及到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而是具有普遍性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现有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文献更多地关注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原因和绩效,强调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侧重于经济转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存在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一,把经济转型视为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转变过程,忽略了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多目标性与再选择性;其二,把转型模式作为解释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变量,忽略了国际经济环境、历史文化基础、传统计划体制及其制度安排对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其三,关注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忽略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着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的调整和转型问题;其四,把经济转型看成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演化的阶段性过程,是某些国家特别是前计划经济国家社会经济危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忽略了社会经济转型的长期性和普遍性,非计划经济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存在经济体制转型;其五,认为经济转型是不可逆转的,[4]只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统制经济体制转型的经济现象,忽略了经济转型的多方向性和变动性。

本文以中国经济转型为研究背景,分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和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学研究方向问题,试图弥补现有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

一、经济转型与转型经济社会特点

经济转型过程就是一个经济体系由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转变的过程,核心是经济制度变迁和演化。在本文中,经济转型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转变过程与路径,处于转型状态的经济体称为转型经济。经济转型过程是一个多目标、多路径和存在可逆可能性的过程。

可以根据转型经济体由一种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转型进程快慢与转型范围大小,把经济转型方式区分为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与激进式经济转型模式两种主要类型。假定一个转型经济体正处于由稳定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状态C转型过程之中,如果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非稳定状态B,则可以根据转型经济是否经历过较长时间的非稳定状态,把经济转型模式区分为渐进模式与激进模式,可以用下图描述。

在上图中,虚线路径表示激进式经济转型模式,实线路径表示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逆方向箭头表示经济转型存在可逆的可能性。当然,渐进式经济转型与渐进式经济转型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选择渐进式转型模式的经济体,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阶段也存在激进的转型活动,一个选择激进转型模式的经济体,在某些领域和某些阶段也存在渐进的转型活动。处于转型阶段的经济社会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始终处于演化(evolution)过程之中。即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动态演化状态。转型经济社会中的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一些旧的制度安排形式会逐渐退出经济社会,一些新的制度安排会被发明、创新和引进。旧制度的退出与新制度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又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伴随着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分配和财产权(property right)配置的调整和重组。当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随时间动态演化的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经济社会处于平稳运行时期,则经济制度的动态演化速度相对较慢,在社会经济处于动荡、变革、革命甚至战争时期,则经济制度的动态演化速度相对较快。

第二,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并不是单一的,即不存在纯粹的计划经济社会,也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社会,是多种经济制度的混合(mixed economy)的社会。在转型经济社会中,一些具有替代性、互补性和竞争性的经济制度可以同时存在,受不同经济制度安排影响的社会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与非市场方式进行交易、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各种经济制度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过渡型制度安排形式;受各种制度安排影响下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例如消费者、厂商和政府之间流动配置。

第三,转型经济社会中存在多样化的资源配置方式(resources allocation)和价格形成机制。资源配置是指具有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在不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和状况,价格是资源稀缺性和引导资源流动配置的信号。在转型经济社会中,既存在通过市场供求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也存在通过政府、国际政治经济组织进行定价的政府计划价格、国际协定价格等非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政府计划价格与国际协定价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可以以均衡或者非均衡的方式共存,相互间可以转化。转型经济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市场价格与纯粹的计划价格,产品和要素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与真实价格(real price)都是多种价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言之,经济转型是经济体从一种制度相对稳定状态向另一种制度相对稳定状态转变的过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只是人类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现象之一,经济转型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模式,经济转型模式的区别都是相对的,经济转型存在可逆的可能性。转型经济社会是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处于相对非稳定状态的经济社会,其基本经济制度表现出多元和多样性。

二、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与均衡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是转型经济社会的突出特点。大规模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所导致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非稳定性也是转型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一个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主要涉及企业产权制度、公共产品供求制度、政府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公共财富与公共资源等多个方面。事实上,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过程,就有一个旧制度不断从经济体中退出、新制度不断被引入或者不断被创造的过程。制度变迁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旧制度已经不能够带来递增收益甚至出现收益递减,通过新制度引入与旧制度退出,能够产生递增收益。但大规模制度变迁也会给经济体运行带来风险,损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制度由一种均衡状态向另一种均衡状态转变与调整的过程。

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制度变迁收益往往大于制度变迁成本,随着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制度变迁收益增长速度下降,制度变迁成本会逐渐上升,当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相等时,制度变迁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出现制度变迁均衡。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X表示变迁规模,R表示制度变迁收益,Z表示制度变迁成本,(a)中的曲线为制度变迁成本曲线,表示制度变迁规模与制度变迁成本正相关,随着制度变迁规模扩大,制度变迁成本逐渐增加,但成本增长速度递增。(d)中曲线表示制度变迁收益曲线,表示制度变迁成本与制度变迁收益正相关,随着制度变迁规模扩大,制度变迁收益逐渐增加,但制度变迁收益增长速度递减。(b)为制度变迁规模转换曲线。(c)中的曲线表示制度变迁收益与成本比较曲线,45度角射线为制度变迁收益与成本相对线,E点为制度变迁均衡点。从上图的(c)可以看出,E点为制度变迁均衡点,Z1为制度变迁均衡规模,R1为制度变迁均衡时的制度变迁收益,[0,Z1]为经济转型期间,即从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均衡向另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均衡变迁的过程与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均衡具有与其他经济转型国家相同的一般性特点,也表现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创造了非均衡发展中大国经济转型的独特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变迁与均衡表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第一,政府仍然是推动经济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但随着市场制度和规则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行为将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其对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将逐渐弱化。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引导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外部因素虽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但不可能处于支配与主导地位。

第二,中国发展模式及其经济制度变迁经验已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和参考,促进了不同发展模式和经济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推进了经济制度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摆脱了“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单一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约束。同时将形成中国特色更为明显的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而不仅仅是国外经济制度的简单模仿和引入,中国将成为推动人类经济制度创新与变迁的主要力量。

第三,中国的经济制度变迁速度将会逐渐降低,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会逐渐递减,但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会消失,制度变迁方向将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不断调整。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改革进程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型变迁,保持社会和谐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

简言之,经济转型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经济制度转化与演化,其核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向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利益的创造、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涉及到各社会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与利益分配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创新和创新性经济理论的产生准备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和实证依据。

三、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为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乃至全球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还提出了一系列亟须解释的重大理论、现实与政策问题,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全面进步与突破性发展准备了现实条件。但中国经济学家要对人类经济学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还面临多方面的约束和困难。目前,以新古典分析框架为基础、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政策特点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对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中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以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为主要解释对象,对非西方国家特别是转型经济国家产生的很多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缺乏解释力,对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解释力也严格受限。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不都具有普遍性,而非西方国家特别是经济转型国家出现的很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具有特殊性,并不可能在西方国家产生。如果忽略中国改革进程中经济制度变迁的特殊性,而片面简单套用西方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以此作为指定相关经济政策的依据,必然会产生消极后果,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家经济转型初期出现的许多经济问题,都以这些国家采用的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的经济转型政策紧密相关。

(注:①一些学者否认经济转型的可逆性,实际上是否认经济制度变迁的多样性和“制度恢复”的可能性,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为何转型国家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以前会有市场经济制度的存在?为何市场经济国家会有“国有化”与计划经济国家会有“非国有化”现象。)

第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以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假设前提构建理论模型和解释框架,以理性人假设和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为基本的研究基准和出发点,一些研究结论、理论模型和观点难于扩展到市场不发达、不完全竞争的转型经济国家,对中国这样的非均衡发展中经济转型大国更是如此。虽然不完全市场竞争、信息不对称、非理性与有限理性人假设等问题已经为西方经济学家所广泛关注,但针对转型国家的直接经验研究相对不足,限制了理论应用范围和解释领域。例如,对转型国家“价格双轨制”、“渐进转型模式”与“激进转型模式”选择的内生解释和经验研究仍然不足,对不同转型国家转型模式选择与经济绩效评价存在着广泛分歧。

第三,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些观点和结论缺乏来自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大量的直接的经验证据支持,特别是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中国的经验证据的支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文献的主要贡献者大多以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为研究出发点,以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为直接的经验证据来源。一些被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据所证明并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所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经验证据支持,不可能成为非西方国家政府行为及其相关经济政策的根据和理论来源。

第四,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关于其他转型国家的理论和结论,更多地着眼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模式选择及其经济效果的分析,忽视了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与可逆的可能性①,不能完整解释受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影响的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中国改革与经济制度变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演变、国家发展战略与目标调整、政府行为与经济政策变迁的产物,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演变规律,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适应于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政策不一定适应于中国,在中国成功的经济政策也不一定适应于其他转型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任何改革措施的推进和经济制度变迁都不可能不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改革与经济制度变迁的解释必然受文化背景差异、跨文化交流困难的约束。

第五,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在总结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缺乏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系统研究和理论解释,难以对中国转型过程中的计划经济成分及其影响效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中国改革和经济制度变迁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起点,根本目的是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了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与模式选择。在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过程中,除某些公共产品生产与经营部门、自然垄断行业以外,一些非公共产品与非自然垄断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计划部门的长期存在,与新兴的市场部门之间形成复杂的互补、替代与竞争关系,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突出特色。这一现象不仅在西方市场发达国家很少出现,即使在波兰、俄罗斯等采取激进经济转型的国家也很少出现。中国转型时期计划部门与市场部门长期同时并存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短期内难以解释和回答的。

简言之,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虽然能够从某些侧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国家出现的部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部分解释,但具有局限性。现有的转型经济学(transition economics)理论文献也只能够部分地解释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经济现象,无法解释转型经济社会(transition society)大量的经济现象,需要在对现有经济理论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重构,形成新的转型经济学理论分析方法和体系。

五、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内容扩展方向

现代转型社会与传统的纯粹计划经济社会、纯粹市场经济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里发展起来的、以计划社会中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和解释对象的计划经济理论,对转型社会中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有限,纯粹市场经济理论也难以对转型社会中的人类经济活动做出充分而合理的解释。因此,转型社会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在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进与构建。转型经济学作为研究转型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分支,必须充分考虑转型社会中大规模制度变迁所导致的经济非稳定运行特征,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具体而言,转型经济学研究内容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第一,突破传统市场经济理论与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简单二分法的限制,在比较与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研究转型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思路。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在吸收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的限制,在扩展现有理论解释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创新。因为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同时具有计划部门与市场部门,计划制度与市场制度共同构成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现有以计划社会为解释对象的计划经济理论和以市场社会为解释对象的市场经济理论,都可能对转型经济社会中的部分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但都不可能对转型经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必须扩展和创新。

第二,突破仅仅研究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单向思维,研究不同经济社会之间基本经济制度的相互转型、演进路径与规律,摆脱单向与不可逆研究范式的限制。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以转型经济社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理论解释体系。转型社会是一个多种经济制度并存并处于动态演化状态的非稳定的复合型社会,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转型经济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既要考虑计划部门的影响,又要考虑市场部门的影响,既不能简单化又不能复杂化,应具有动态演化(dynamic evolution)和转型的视角,排除各种经济学教条和意识形态的不合理干预,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经济学研究精神。

第三,关注转型社会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综合应用多种经济学解释工具,不断拓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兼容并包”各种观点、方法和理论流派,必须面向未来。现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在传统计划理论与传统市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纯粹计划经济与纯粹市场经济在真实的经济社会里是不存在的,但二者都是对转型经济社会中两种极端经济制度安排和经济现象的合理假设与模拟,能够部分解释转型经济社会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必须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必要的综合与重构。同时,因为转型经济社会是一个不断演化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学必须把一些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关注未来。

第四,突破新古典式均衡分析与稳定性分析范式的限制,以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演进与制度均衡变化为主线,研究非均衡与非稳定社会中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而不局限于仅仅研究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单向转型问题,还应该研究市场社会中某些制度安排向传统计划社会中制度安排接近问题。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外,还存在着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向计划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可能性,在一些转型国家出现的“计划体制复归”现象,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国有化”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私有化”、“市场化”后的“再国有化”现象,都应该而且可以纳入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第五,扩展转型经济学研究的时空范围,不仅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中不同经济体制的转型问题,还必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演化问题;不仅研究特定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转型问题,还要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经济转型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经常性经济现象,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大规模的基本经济制度变迁是其共同特征,经济体都是由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状态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状态的转变。不同国家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存在差异,选择的经济转型路径与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必要对不同国家的经济转型路径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而不能把某种或者某类经济转型模式教条化与简单化。

简言之,转型经济学作为研究转型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必须突破传统的某些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限制,不断扩展和丰富其内容,在比较、综合与创新的基础上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六、评述性结论

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使得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不可能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其解释力受到限制。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也不可能解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中国改革市场目标与非市场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经济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有限性和传统计划理论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难以对中国改革进程中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变迁特征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和经济转型的丰富经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和经验证据。伟大的实践能够推动伟大的创新型理论的出现。

转型经济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产物,具有普遍性。转型经济学研究必须在吸收既有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现有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约束,进行创新性扩展和重构。任何简单化、复杂化、神秘化和教条化既有经济理论的观点、态度和方法,都不利于推动转型经济社会的经济学研究。任何试图锁定改革目标与固化改革模式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或者把改革问题简单化、教条化、意识形态化、神秘化,不仅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更不利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经济制度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其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则需要认真面对,这也是转型经济学研究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乔舒亚•库泊•里默.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7).

[2] 斯蒂格里茨.全球化及其不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斯蒂格里茨.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328.

[4] 郝大海,李路路.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5] 吕 炜.转轨过程的最终费用结算与绩效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6] 吕 炜.基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分析方法研究——兼作对“北京共识”合理选择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5,(2).

[7] 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8] 保建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中国经验及其理论解释[J].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9] 毛增余.斯蒂格里茨与转轨经济学: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 张 军.过渡经济学:理论回顾与争论[J].理论经纬,2001,(6).

[12] Jeffer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A].载经济学季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A].载经济学季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 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 景维民主编.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转型经济学前沿专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论与政策[J].经济研究,2003,(5).

[17] 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经济研究,1993,(1).

[18] 樊纲.中国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9] Yang Cao and Victor Nee.Comment:Controversies and Evidence in the Market Transition Debat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0,Vol.105,No.4(Jan).

推荐访问:范式 变迁 转型 拓展 制度

【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与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内容拓展】相关推荐

工作总结最新推荐

NEW
  • 公司规章制度的心得体会800字6篇公司规章制度的心得体会800字篇1自3月13日,市分行机关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通过十几天对13部法律法规的学习,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心得体会【合集】6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心得体会【合集】篇1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

  • 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心得体会范文大全篇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一个就是

  • 最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心得体会6篇最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心得体会篇1万轮向前,锚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 “第一议题”制度经验交流材料4篇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幕式致辞精选3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有写致辞的经历,致辞不陌生,致辞超出某种仪式本身的约束,上升到议论说

  • 关于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责任制度制度经典优秀范文4篇关于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责任制度制度经典优秀范文篇1 关于学校食品安全校长责任制度制度经典优秀范文篇2一、鲜菜、

  • 学习三会一课制度心得体会锦集3篇学习三会一课制度心得体会锦集篇1三会一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

  • 最新幼儿园教师规章制度培训内容经典优质范文3篇最新幼儿园教师规章制度培训内容经典优质范文篇1二、全面负责本班教育工作,结合本班实际与班主任共同订好教育工作计

  •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制度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3篇《家长学校制度》,如果能帮助到

  •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8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希望